- 近期焦点
中国经济需要强化“脊梁骨”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3-11-28 阅读次数:1095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 ??褸?span style="word-spacing: 0px; font: 14px/24px Times New Roman; text-transform: none; color: rgb(0,0,0); text-indent: 32px; white-space: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255,255); text-align: justify;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orphans: 2; widows: 2;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自去年10什么是目前中国经济的“脊梁骨”?毫无疑问,是实业,尤其是制造业。即使近年不断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国在2012年的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1:45.3:44.6,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如果把概念扩大到更广的实体经济,则除了工业之外,还包括农业、交通、通信、商业服务、建筑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以及教育、文化、知识、信息等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就更大了。
然而,目前在中国做实业的环境日渐艰难。尤其是2007年以来,随着中国过去所依赖的以低端制造见长的“世界工厂”面临转型和结构调整,再加上国内市场的各种成本上升,中国的实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明显加大。有从事实业的企业家表示,“现在没有钱、没有地、没有电、也没有人,怎么转型升级?怎么搞好实业?”这种抱怨颇具代表性。
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分析工业转型升级问题时,也谈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难处。这在工业利润数据上有具体的反映:一是工业整体盈利水平不高,自2002年以来,平均利润率一直在6%-7%附近波动,2010-2012年分别为7.6%、7.3%、6.1%,2013年上半年仅为5.4%。二是工业内部利润率出现分化,资源性行业利润率提升速度明显快于竞争性制造业,2011年煤炭行业销售利润率达16%,三大石油公司平均销售毛利润率超过20%。三是工业与金融、房地产业之间的利润率差距过大。2009年房地产销售利润率达14.3%,是工业的2倍左右;2011年银行业营业利润率达39.1%,是工业的5倍以上。
对于实体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苗圩撂下了重话,“金融、房地产和资源垄断性行业的高利润抬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降低了社会资本投资实业的积极性,削弱了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必须承认,这是个严肃而且严重的问题,对于还未摆脱“世界工厂”定位的中国来说,如果实体经济垮了,尤其是工业发展出现大面积萎缩,中国经济就会像被抽掉了脊梁骨一样,立刻瘫痪下来。正如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所一贯强调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以及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是“世界工厂”——只不过今后应该是升了级的“世界工厂”。
在我们看来,当前的中国经济,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实业与金融服务业等关系上,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在部分地区和部分领域,经济虚拟化的程度走得有些过头了。比如金融业发展,中国一方面是金融市场的开放不够、发展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在某些领域把金融泡沫搞过了头,某些地区甚至认为金融业是发展经济的核心和关键,是发展地方经济的灵丹妙药。政府推动的金融业发展,再加上当地各种地下金融,金融业的作用被放大到严重泡沫化的程度。
与此相关,虚拟经济发展过头的另一个领域是资产市场,其中,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最为典型,存在明显的资产泡沫。实际上,国内很多城市房价高企,大大超越当地居民的收入支付水平,这就是金融泡沫另一种形式的延伸。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忘了,虚拟经济应该依托于实体经济才能存在,尤其是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不能把主次搞颠倒了。
如果我们认同中国的定位应该做“世界工厂”,认同中国经济应该特别重视制造业,那么,对于中国现在实业环境的恶化就不能忽视,对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连身为金融业大国的美国都在呼吁重振制造业,中国就更没有理由不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了。从政策制订角度,中国应该关注一系列现实的问题——如发展实业需要什么环境?哪些环节是卡住实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才能创造提升制造业层级、鼓励创新的环境?对这些问题都要进行仔细的研究。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经济需要把握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在实业发展艰难的现在,迫切需要强化经济的“脊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