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国企财团经济模式不符合世界潮流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3-11-20 阅读次数:1091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国企改革无疑是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有消息披露,国资委牵头制定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目前正在进行完善和调整,有望明年初出台,内容将包括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包含国企分类监管、股权激励、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国资等重点内容的改革将拉开大幕。
安邦(ANBOUND)智库早前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未来两个方面的安排,也即对经济体制改革中市场的作用,以及国有经济在未来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将对未来中国市场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还不无担心地指出,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来落实,有可能出现“打架”的情况。
从各方陆续汇集的信息来看,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比如,作为下一步国企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权威研究部门负责人即称,最核心的就是通过有效的“产融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要让产业资本来“控股”金融资本,同时实现国家战略产业的布局。国资委将成立一批投资运营主体,培育一批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结合的财团,在不同的领域,通过它们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
实际上,国企早就开始了“产融结合”的实践。早在去年6月以前,国企集团就直接参股了14家银行,央企投资了19家证券公司,24家信托投资公司,32家保险公司,而且均以控股为主,这无疑已经显露出国有企业的财团化倾向。2006年以来,国资委推动国有资本对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绝对控股,对汽车、钢铁、水泥、船舶、机械、电子信息、电解铝、稀土、食品、医药等九大行业相对控股,2008年启动央地对接,2011年推动央企业务合作,所有的战略性产业包括上游资源基本被国有资本控制。国企今后如果继续强化“产融结合”,国有资本的控制力无疑将大大增强,这无疑契合了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国有经济的指导思想——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但在国有企业如此强大的控制力之下,进入这些行业的民营企业仍然是无法抵抗国有企业无处不在的市场垄断。
在安邦(ANBOUND)智库学者看来,国企改革今后无疑将推出中国式财团经济模式,今后国企以市场垄断取代行政垄断后,还将在金融资本领域予以加强,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已经确定无疑。
韩国财团经济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韩国财团尽管有利于实现产业互补,技术共享,共同协力打造新兴产业,确保了强大的竞争力和信誉,但韩国经济活动的权力被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中小企业的竞争机会被剥夺,而财团和政府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导致韩国腐败滋生,最终还是导致韩国财团没落。
实际上,当下的中国国有企业已经是如此。本届政府上台以来,因腐败落马的国企高官,金融、核电、石油石化、电信、房地产、铁路、民航等重要领域无一幸免,这不是“一把手”通过市场化聘用就可以解决的,如此巨额的财富只归一个很小的团体来掌控,再加上缺乏监督,垄断国企的高管要想不腐败也难!此外,在当下的全球化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走出去并购重组遭遇诸多冷遇,即使涉嫌国有资本的华为业已被完全隔离在美国市场之外。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国企将以市场垄断取代行政垄断,国企“产融结合”将形成中国式财团经济模式,并不符合世界潮流。未来让市场对资源配置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关键还在于打破国企的市场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