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近期焦点
分析人士称公积金制度正在破坏社会公平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3-11-19 阅读次数:1024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公积金既是一种强制储蓄,又带有互助金融的色彩。从中国目前的公积金贷款看,它比市场利率大约要低2个百分点左右,这又似乎赋予了它某种促进公平的功能。日前,有分析人士表示,从住房公积金制度近些年的发展看,公积金制度丝毫没有促进公平,反而在破坏社会公平。首先,在资金归集过程中,公积金放大了一次分配中的不公,并且极大地扭曲了劳动力市场。原因有二:一是目前私有企业公积金覆盖率低,公积金制度的受益人主要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职工。根据官方数字,目前全国住房公积金的缴存人数大约是9100万,其中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人群就有6000多万,参加人中绝大部分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职工,大量的中小企业低收入人群所在单位没有公积金。二是即使住房公积金实现100%覆盖,且缴存比例相同,不公仍然存在。因为企业是根据支付给每个职工的总成本进行决策的,在劳动市场供求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强制缴存公积金会使企业降低除公积金外的工资和福利增幅,甚至有可能导致绝对额减少。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则的公积金由财政支付,等于是员工额外获得了一笔收入,而国企由于所有权虚置,内部人会尽量回避监管,寻找增加福利的机会,强制性的公积金正好为之开辟了一个合法的渠道。其次,在资金使用环节,这种不公平就更加直接了。公积金的受益者是贷款使用者,因为比商业贷款利率低,借款人可以降低利息成本。公积金贷款利率低于商业贷款,原因有二:一是支付给其他缴存者的利息极低,二是公积金管理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省去了银行的利润环节。两者之中,第一项是主要的。由于公积金利息是3个月定存水平,近年来由于通胀高企,公积金所有人财富缩水明显。在当前高房价之下,有能力购房的是相对的富人,结果他们还能从无力购房的相对穷人那儿得到补贴,出现备受诟病的“穷人补贴富人”现象。利息回报极低,加上资金提取障碍重重,不买房的缴存者利益,只能无奈地被多方所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