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今年8月15日,一篇题为《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的文章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该文章引述《2013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称,金沙江流域历史上监测到的143种鱼类仅发现17种,密集的水电开发是主因。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依民表示,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不过,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张博庭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日前,中国大坝协会2013学术年会在昆明举行,张博庭在11月3日举行的“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上表示,“对于整个长江流域来说,包括人在内的生态环境,不仅没有崩溃,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张博庭承认,水电建设对生态的影响还是比较严重的。水电开发中的大坝建设,会阻断河流中鱼类回游的通道,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不利的影响或者是威胁和破坏。但是,与世界上的任何江河开发一样,长江生态系统的文明进化,也是难免会伴随着某些濒危的鱼类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代价的。但不能把保护生态的理念,教条地用到某一个子系统上。用保护某一条鱼、某一棵草的理由,反对整个社会的进化。他举例,上世纪30年代的长江大洪水,吞噬了数十万人的生命。三峡工程建成后,2012年长江出现的瞬时洪峰超过1998年,但下游的长江大堤和武汉等城市的百姓是安然度过。通过工程措施调控了长江的洪水,更适于人类的生存,这就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从这位水电系统的专家观点,不难看到国内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复杂环境。不同领域的专家有不同的屁股,说话自然有不同的立场,至于客观、科学与否,这都是次要的。长江生态系统的退化和遭受的破坏,这已经有许多客观证据来支持。而这位水电专家的观点则谬误百出:一是生态系统就是各个子系统组成的,而人类则是其中最大的干扰者,如果完全以人类为中心衡量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这本身就有问题;二是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实际上难以得到证明,包括安邦(ANBOUND)在内的国内机构此前曾有研究显示,三峡工程设计时的四大功能只有发电一项得以实现,防洪功能还未得到证实。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错误的所谓专家观点,不仅是在为部门利益辩护,还会对相关的决策形成误导。按照这位水电专家的逻辑,中国现在的大范围雾霾天气,也是有益于人类的环境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