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新时期的改革需要有社会政策托底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3-11-04 阅读次数:1188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9日至12日召开。近段时间,中央领导连续为三中全会吹风,希望凝聚共识,推动中国各项改革事业进一步深化。1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三中全会将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此前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表示,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中国将推动财税、金融、价格、企业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
中央领导不断强调改革主题,意在为十八届三中全会预热。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三中全会试图推出的改革领域将是全面的、综合性的。习近平主席曾在APEC峰会上表示,要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习近平主席所称的“必要成本”指的是什么?又将由谁来承担成本?在安邦(ANBOUND)看来,这似乎在暗示,即将推出的改革可能会触动某些深层次利益。
从改革对象看,中国政府针对的似乎是利益集团,要加快中国经济向市场化转型;但经过层层转嫁后,不难料想,最终的成本——至少是一部分成本,还是会由普通人承担。在推动国企改革时,一些低效的企业可能必须破产;而随着简政放权,以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的深化,部分事业单位也会被推向市场,甚至面临解散。这些改革势必将波及相关领域的弱势群体。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国企改革中,这样的现象便曾出现。中国政府曾大刀阔斧地推进国企改革,抓大放小,让一批国有企业破产,为政府减负。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大批工人失业,引发了严重的失业问题。这项改革备受批评的一点在于,改革的推进并没有一张社会安全网予以托底。在当时,国企改革势在必行,让低效国企破产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过,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还未建立起来时,改革对普通人的冲击也是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本最终由普通人——有统计称是5000万下岗工人来承担。
中国政府现在所面临的形势,与90年代中后期有相似之处。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改革的必要成本也很可能要由普通人来承担。相比之下,现在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大。上一轮改革时,中国人口红利犹在,同时政府已经着手推动加入WTO。在人口红利与入世红利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经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迎来了腾飞,有效化解了失业等历史遗留问题。现在,人口红利与入世红利都已经被消耗了大部分,中国经济也进入了转型期,已经不太可能依靠快速的经济增长来消化改革的必要成本了。这也意味着,新时期的改革倘若没有社会政策托底,其影响将更加深远,甚至可能会造就“失去的一代”。
遍历最有可能被改革冲击到的群体。在新时期,随着土地流转改革的展开,失地农民的现象可能会加剧。即使在过去,由于政府拆迁与新农村建设,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不稳定源之一。这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如果不能被城市吸收,成为新型城镇化下的新市民,他们的处境可能会非常被动。而随着国企改革,以及化解产能过剩各项工作的深化,地方上的失业压力也会更加严峻。若这些地区的经济转型未能顺利开展,腾出来的笼子没有吸引新的鸟飞进来,下岗职工的安置与再就业问题将会非常棘手。
尤其考虑到人口老龄化袭来,中国社会的养老压力剧增,在养老、失业及红利减退的压力下,中国社会与经济能发展成什么样,着实让人捏了把汗。届时,中国的改革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中等收入陷阱”可能也不再是杞人忧天。
总的来说,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确定,中国社会与经济都已走到不得不改、必须要改的境地了,否则难以为继。不过,新时期的改革不能重蹈覆辙,需要有社会政策托底,避免改革的成本过多由弱势群体承担。中国社会经不起另一次大规模下岗失业潮,需要构筑足够深的缓冲带,让这部分受到冲击的群体“软着陆”。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宏观稳住,微观放活,社会托底。新时期的改革能否成功,一方取决于改革的力度,能否克服深层次的利益阻碍;而在另一方面,构筑一张社会安全网,托住因改革受到冲击的弱势群体,则是保障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