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近期焦点
碳交易市场建设离不开财政补贴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3-11-06 阅读次数:1156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为完成“十二五”期间确定的“单位GDP能耗下降16%、碳强度下降17%”的目标,中国尝试逐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11年国家发改委明确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七地开展试点工作、鼓励条件具备的地区先行先试碳排放权交易以来,各地纷纷出台碳交易管理办法,多个省市的碳交易市场正在形成。去冬今春的雾霾无疑推动了这项工作。今年6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首先启动,深圳碳交易试点开始上线时一吨碳的交易价格为近30元,经过这几个月,现在吨碳平均稳定在80元左右,交易量达到了12万吨。继深圳后,北上广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也有望在今年内开启交易。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时间表,在今年年底以前,七地的碳交易平台要全部上线,最终形成全国碳排放市场体系。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主要是发改委气候司主持,七个试点省市的发改委主导。业内人士称,“目前这七个地区的试点工作,上海不管深圳,深圳的不管广东。”要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还存在一定困难。据悉,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交易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体系,由于不具有强制性,企业减排动力不足;国家发改委主导在7个省市进行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属于第二种途径,对试点地方的企业设定碳排放上限,要求企业据历史排放量和行业基准线确立自己的配额,如果企业的实际排放低于其配额,可以将多出的配额交易。在我们看来,去冬今春雾霾之后,碳交易热起来了,不过清洁生产机制(CDM)面临国内外的一系列问题,美国不加入全球减排机制,欧洲的碳交易一直做不起来,致使中国发展CDM机制获得的资金极为有限,企业由此失去动力,而国家发改委还从中节留35%的份额,实际上,碳排放交易是个需要财政补贴的领域,如此才能更好地来解决这些经济发展带来的负外部性。如何通过财政补贴和开放金融创新让资本进入市场,已经成为统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关键。如此一来,中国未来或许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获得更大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