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近期焦点
中央要警惕治理产能过剩的角色错位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3-11-05 阅读次数:1123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褸?span style="word-spacing: 0px; font: 14px/24px Times New Roman; text-transform: none; color: rgb(0,0,0); text-indent: 32px; white-space: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255,255); text-align: justify;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orphans: 2; widows: 2;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随着3G中国治理产能过剩已成高压态势,而中央政府是绝对的推动者。在决策层一再强调下,尤其是以重工业部门为主的产能过剩更与污染治理联系在了一起,这使得本轮治理产能过剩的力度不断加大。
早在年初,工信部、发改委等十二个部委便联合发文推进八大行业企业兼并重组。79月,工信部公告了三批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10月份,国务院再度明确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船舶五大行业为治理产能过剩的重点,并把产能过剩治理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114日,银监会更是迫使2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签署了绿色信贷共同承诺。有银监会领导指出,今天中国形成的产能过剩、严重污染和环境破坏,作为资金配置主要渠道的银行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银行的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相应责任,甚至要实行终身问责机制。
产能过剩治理政策深入到银行业,无疑意味着改革开放后的第三轮产能过剩“围剿”运动开始了。
我们注意到,今年被列入治理产能过剩重点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五大行业2012年末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73.1%75%。美国工业企业在金融危机高峰期的这个比率为66.8%,但2009年美国还是毅然推动再工业化,2012年美国全工业利用率也只有78.9%
产能过剩给中国金融业形成系统性风险隐患了吗?好像也不是。中国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4日指出,截至今年9月末,工行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和造船五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余额1479.7亿元,占公司境内贷款比重为2.39%,较年初下降0.4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14.3亿元,较年初下降14.4亿元。
2003年以来,抑制产能过剩便已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才有所幸免,2010年后宏观调控政策重新回归抑制。原因在于,国务院和社会舆论几乎都一致认为,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的出台,不仅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开始出现。而去冬今春覆盖国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的雾霾无疑成为当下产能过剩“围剿”运动的主要推动力。
作为战略智库的安邦(ANBOUND)看来,中国对产能过剩的治理应该有着更广泛的视野和全新认识,尤其是在欧洲和美国银行业放贷标准不断宽松,世界经济起底回升的当下。
一是产能过剩应该交于市场自主调节,尤其要慎重公告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以免损害民营企业的利益,乃至造成行业进一步向国有企业集中。我们先前披露过,诸多民营企业应对产能过剩有着独特的创新,河北的一家民营钢厂和东方希望铝业在产能过剩环境中实现了持续盈利,那些经历激烈竞争依然能够生存发展的企业才是结构转型的楷模。
二是治理产能过剩要有全球视野。新兴经济体广泛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以及西方国家的基础设施更新改造问题,正是消解中国过剩产能的不竭动力。中央政府一方面要为本国产能过剩企业走出去创造系统便利条件,而不是堵在国门之内,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通过外交开展双边自由贸易和投资便利谈判,而目前与中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不过十几个。当下过于强力的去产能,一旦境外需求上来,重建产能可能来不及。
三是治理产能过剩要坚持渐进和战略成本最小原则。地方政府是产能建设的主推手,商业银行更是在四万亿刺激政策下慷慨贷款,但贷款回收必须渐进,一味收紧只会造成更多的不良贷款,而且还会误伤不少企业,影响地方政府信用并引发就业等一连串社会问题。而这也正是地方政府不愿企业破产清算的原因。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坏账核销政策鼓励债务重组,推动债务双方尽快走出危机,反而有利于从战略上减少损失,而加快不良贷款核销也有利于银行更好地节约资本。
四是要反思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应当反思,为什么中国的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都表现为剧烈的政策推动?要么大起,要么大落,政策波动带动市场波动,然后通过产业链、资金链传递出去,造成市场波动和财富浪费。这次治理产能过剩同样如此。究其原因,还是权力本位和计划经济思想在作怪。当下的简政放权,已经迈出了缓和央地关系和政企关系的全新步伐。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十年的去产能过剩与房地产调控般几无成就,宏观调控与其介入市场供求关系不如退出充当裁判,转向行业资格准入审核和竞争秩序的监管。如果推动产能扩张与治理产能过剩都是政府大包大揽,不仅会造成市场的大起大落,政府角色的错位也就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