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近期焦点
中国的城市经济面临全面转型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3-09-11 阅读次数:1223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910日,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公布了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对中国31个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73个城市所做的调查报告。这份评估中国城市化政策的调查报告,对这些城市的经济表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对天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进行评估,发现在73个城市中,只有16个可以在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运用和保护间取得协调。
    报告称,有25个城市属于低发展、高排放,依赖重工业的传统型城市。另外还有经济发达但环境质量不佳的城市,如北京、天津、渤海边缘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它们拥有高经济增长,但也面临拥挤、雾霾、垃圾和缺水等问题。这意味着,在5个中国城市中就有4个城市无法在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之间取得平衡,其中包括北京和天津等中国北部的大城市。这些大城市在享受高经济增长果实的同时,也面对伴随而来的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后果。
    从资源和环境角度看,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很多,包括城市灰霾天气加重,内陆水体富营养化趋势突出,土壤污染加剧,近海、河口污染严重,湿地退化,城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急剧增加。近年来,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大多数城市出现雾霾天气,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空气污染、噪声干扰、垃圾围城等。小城镇相对萎缩,人居环境退化、管理粗放、投入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由于空气污染加重,北京市已经放弃了监测空气质量二级和高于二级天数的监测。
    从城市经济角度看,中国城镇化最大的问题在于城镇化变成了极端的房地产化,全国大中小城市都陷入了“土地经济”模式而无法自拔。在城市经济高度依赖土地和房地产的模式下,国内城市管理者不断推动城市的外延式扩张,因为只有不断卖地、建房、推高房价,城市才能获得持续的土地收入。而一旦这种循环停止,相当一部分城市经济的运行就像被卡住了血管。当众多城市官员都熟稔地玩起“土地经济”的时候,城市经济模式的转变是极为困难的。
    实际上,埃森哲与中科院这份报告所揭示的城市化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问题。然而,它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国内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普遍困局。如果大部分中国城市的发展都正在逼近不可持续的死胡同,那么城市经济和城市经营的转型也就是大势所趋。
    中国众多城市经济发展的出路何在?安邦(ANBOUND)提出的“后土地经济”战略为城市经济的转型提供了方向。在我们看来,国内城市经济不能再过于依靠外延式的规模扩张来谋求发展,“土地经济”主导城市经济的模式已经快走到尽头。
    在我们看来,今后国内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有二:一是转向城市存量资产的经营,城市不能再走规模扩张的路子,而要从升值的城市资产中来获得可持续的回报。城市资产的升值来自于服务业的发展、政府服务质量的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的改善等等。这方面安邦(ANBOUND)城市研究团队多有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二是对城市经济的制度设计。每个城市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而不是千城一面地搞房地产。安邦(ANBOUND)的智库学者在国内的田野调查中就看到,南方的部分口岸城市,它们依靠边境贸易、旅游这些资源优势和要素优势,形成了自己的经济特色。这些城市经济不错,老百姓个人富足,物价还便宜,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经济发展套路。有人会说,口岸和边贸都是特殊因素,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模仿。
    在我们看来,这种看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资源优势。最重要不是先天资源,而在于城市经济的制度设计。我们调查中看到的城市经济活动,更大程度上来自市场制度设计,来自于对城市管理者放手发挥自由市场的力量。一旦市场力量被激活,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城市经济的持续繁荣就不是梦想了。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城市经济面临普遍的转型压力,在告别“土地经济”模式之后,最重要的发展手段是做好城市经济的制度设计,发挥自由市场的力量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可持续的城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