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自8月以来,种种迹象显示,在“稳增长”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已经企稳。但从更长的周期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处于减速区间。日前,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撰文指出,中国过去的高增长,是人口红利、改革红利与透支各种资源的合力推动的结果,如今,人口红利将尽,改革红利缩小,而债务水平却大大上升,很多历史欠账要补偿(如很多不产生现金流的公共投资必须得给予大量支出),这就意味着拖累经济增长的因素越来越多,而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在减弱。例如,6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支持铁路、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4G、环保等领域的投资,但这些稳增长举措所涉及的投资领域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仅为8.12%,若给予这些追加投资效应中性估计,其将拉动下半年经济增长约0.3%。而且考虑到融资总量收缩背景下其资金来源未必有保障,且存在挤出效应,其效果还需再打折扣。这一方面表明随着财政收入增速的下降,政府干预经济实力已不如过去,尤其是地方政府面临高负债压力;而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融资成本也在上升,融资需求开始下降,这也将压制经济增长。李迅雷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刺激需求、拉动投资来实现,这也让中国得以保持30多年的高增长,这种管理经济的模式已经习以为常,形成了思维定势。但刺激需求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当前治理经济的模式应该从传统的刺激需求转换到改善供给。他指出,改善供给首要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化,如利率市场化、煤电油气运的价格市场化、薪酬市场化、放松对土地流转和土地用途的审批,等等;其次,应该打破垄断、消除行业进入壁垒、减少行政审批和管制。中国服务业、公用事业的民营企业投资占比普遍低于50%,国有企业处于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其中交运、医疗、教育、文娱、电信、金融、公用事业等行业国企投资占比均超过2/3,意味着打破垄断后民营经济将开拓巨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