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近期焦点
现阶段和未来的改革应以社会改革为重点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3-08-22 阅读次数:1410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渐行渐深,但也有一个误区,具体表现是社会领域,包括教育、卫生和住房领域是过分市场化了,而经济领域则是市场化不足。因此,现阶段和未来的改革应以社会改革为重点。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认为,抓住社会改革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通过经济改革,中国逐渐地产生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在改革之前,中国社会并不存在着这样一个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开始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分离出来。今天,中国农村已经出现极其复杂的社会阶层结构。在城市,经济改革的成果是,一方面将国有企业原来承担的社会功能去掉,让社会来承担,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之外发展非国有部门,而社会就产生于这个过程。因此,社会力量的成长成为社会改革的重要前提体现。其次,通过以经济改革为主体的第一阶段改革,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得到确立。总体的社会制度要得到改革,就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较之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并未涉及政治精英的核心利益,而且社会上下容易取得共识,因此比较容易进行。再次,社会改革是为了“还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制度自然解体,包括之前的教育、住房、医疗、社保等社会制度,以经济为主体的改革呼吁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体系。新制度必须通过社会改革得以建立。最后,社会改革也可以为深化经济改革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出口外需驱动型的,现在外部需求萎缩,那么中国建立内需驱动型经济,就显得非常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