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中国实体经济面临内外交困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3-08-04 阅读次数:1296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8月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公布,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上月微升0.2个百分点。而此前汇丰公布的7月中国制造业PMI终值47.7,创11个月内最低水平,同时也显示制造业运行连续第三个月放缓。
其实,汇丰PMI与官方PMI的背离不是第一次了,原因也并不复杂——主要在于各自的样本选择不同,国家统计局的样本中大型企业占多数,汇丰的样本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于官方PMI与汇丰PMI的背离,简单来理解,中国大型制造企业对经济的预期较为乐观,而中小企业的预期则较为悲观。有一种看法认为,我国大型企业对政策的敏感度超过小微企业,在政府支持实体经济政策实施的初期,中小企业可能仍然感受不到。
在安邦(ANBOUND)的研究团队看来,上述差别其实反映了中国市场目前一个残酷的现实——从政策层面看,中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现在主要靠的是那些靠不住的央企,那些大型央企只要给钱、给特殊政策就能起到支撑经济的作用;而民企被认为是给钱也不知道是否能支撑经济。这种看法会进一步强化政策层面对大型央企的依赖,导致资源继续向央企倾斜,而实际的效果并不好。
安邦(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从近几年中国经济转型的困境来看,中国的实体经济现在面临一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外部环境实际极不利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过去,西方国家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市场,但现在西方国家发展出一套完善的产业对抗机制——在高端产业和技术领域搞封锁,在中端产业搞渗透,在低端产业则搞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这套对抗性的贸易机制非常有效,从今年的贸易额增幅大幅放缓、出口增幅放缓等迹象,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内部环境上,民营经济呼吁要解决“国进民退”的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自金融危机发生5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整体经营发展环境在不断恶化,经济结构调整、金融政策上的紧缩、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首先冲击的就是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如果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问题不是相关部门的能力问题,那就只能解释为视若无睹了。
内外环境演变的结果,一是经营成本不断高企,二是外部竞争加剧和市场恶化,市场呈现体系性萎缩。民营经济为了生存只能自我实现非正常转型,大量过去搞实体经济的民营企业,现在都转身去搞房地产和股票、搞高利贷去了,真正有市场、有技术,还在坚持的民营企业数量已经少而又少了。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对江浙民营企业的调研显示,民营制造企业大量死亡、第一代民营制造企业后继无人而被迫转型的情况大量存在。
问题在于,一旦实体企业转身之后,再想转回去就很困难了,成本在继续高涨,市场已经丢了,团队已经散了,供应链配套厂商已经撤走到东南亚去了,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不是一两天能够恢复的事情了。过去分析中国制造业应对环境变化时,我们曾表示,单一的劳动力成本因素并不构成实质威胁,因为中国有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配套体系,这样的系统优势不是三拳两脚就能形成的。当前局面显示的却正是这种体系开始遭到破坏,而再要恢复是很不容易的。
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近期在“忽视制造业对中国将十分危险”(《战略观察》第356期)中曾强调,制造业的发展是中国创造本土财富的根本,但近年中国有意无意地出现了忽视制造业发展的倾向,认为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肯定会衰落,中国应大力发展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我们强调,作为以制造业起家的大国经济,中国不能忽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发展。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内外交困,中国应该紧抓实体经济(尤其制造业)这个纲,才能度过难关,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