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近期焦点
中国经济底线的意义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3-07-23 阅读次数:1608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中国经济放缓,GDP增长率进一步滑落,促使中国政府调整对待经济增长的态度。过去十年,中国政府本着“保增长”的目标,每当经济增速下滑,都会推出经济刺激政策,尤以2009年的“4万亿”为甚;而在今年“两会”换届后,新一届政府对待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明显提升,“保增长”也过渡为“保下限”。

    今年二季度数据公布前后,为缓解各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抛出了“保下限”的说法。在日前的两个不同场合上,李克强总理都提到,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

    从“保增长”到“保下限”,两字之差,在政策取向上却有相当距离。中国经济的中速增长已经基本成为定局,继续把增长目标定在8%甚至更高,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调整;但相反地,倘若经济增长进一步下滑,也将引发失业及诸多其他社会问题。中国政府对于“保下限”的强调,与其说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不如理解为,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中国经济仍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

    令我们关注的是“下限”的位置。自“保下限”传出后,各方对“下限”到底是多少有诸多猜测。最常见到的是7.5%7%,前者是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后者则是“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在不久前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一时口误,称“中方并不认为经济增长率在7%或者6.5%会有什么大问题”——这番表态引起了不少误会,许多评论都据此认为中国政府已经(至少是非正式地)调降了经济增长的目标。

    日前,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发表评论,澄清了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下限”的种种猜测。评论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限”是7.5%,因中国现阶段要保就业,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7.2%;评论又称,李克强总理的“保下限”实际是一种“底线思维”——这是换届后新一届政府反复强调的字眼。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GDP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后几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至少要达到6.9%以上。因此,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增速低于7%这个“底线”是不允许的。

    新华社的评论明白无误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对待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度。考虑到新华社作为政府“喉舌”的身份,这则评论具有很高的政策价值。7.5%7%这两个关键阈值,早在各方的预期之中,但经新华社背书之后,基本等价于政策参考线,而不需要继续“捕风捉影”了。参考线明确后,未来几年的增长政策也呼之欲出——当经济增长率仍在7%以上(今年是7.5%),中国政府将主推调结构、促改革;而当经济运行逼近下限,则要以稳增长、控风险为主,相应地,调结构、促改革成为了次要的目标。

    现在的问题聚焦于“底线”附近。严格说来,7%的底线来自于中国政府的规划,而不是基于经济计算得出的结论。这意味着,随着经济体量的扩张,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有可能低于7%的“底线”。这样的情况下,在“保下限/底线”的思维模式下,稳增长政策很有可能会常态化,只不过由过去十年的“保8”,变成未来的“保7”。说实话,8%7%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倘若中国政府为“保7”,又重回到“经济减速-政策刺激”的循环中,而把经济转型束之高阁,这恐怕得不偿失,却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也表明,如何在转型与增长中寻求平衡,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新华社评论明确了中国经济的“下限”与“底线”,阐明了未来经济政策的取向。不过要注意,这种对于“底线”的判断可能会有些教条。更好的方案是,对“底线”与“下限”加以条件限制,并依据现实情况,更加灵活地调整上下限的指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