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人大常委为城镇化投资降温谨防“拉美化”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3-07-10 阅读次数:1565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政府力推的发展战略,不过,相关规划却迟迟未曾推出,引发不少市场争议。一些评论认为,中国政府内部在城镇化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尤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6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人大常委会委员乌日图表示,城镇化绝不是把农村改造成城市,必须有产业支撑,如果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其结果必然是人去楼空一身债。乌日图称,据测算,2003年-2008年,中国平均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约产生5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而且农民变市民后,吃、住、行等对经济都有巨大的拉动,现在一些地方看到了这个“好处”,出现了建大规模的农民城,不顾自身经济实力大搞造城运动。对此,他表示,城镇化绝不是把村庄改造成城市,而是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是资源要素集聚和经济发展上的城镇化。他并举“拉美化”的例子说,墨西哥和巴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镇化率就超过了50%,但由于产业发展跟不上,出现了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就业困难、城市配套公共服务严重不足、贫民窟涌现等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病”。另一位人大常委何晔晖表示,目前城镇化的水平确实不是很高,有的地方只是人进城了,但进城之后要不没事儿做,要不没地儿住。比如鄂尔多斯城建起来了,成了空城。只有项目摆在那了,经济发展起来了,人才能跟着过去。委员们还认为,城镇化不是集中建设大城市。有委员批评说,近年来,很多地方领导都热衷于扩城拓市,小城市要变成大城市,大城市要变成特大城市,建设风格上青睐高楼大厦,追求全国第一,全球第一,各种配套设施跟不上,很多城市成为“堵城”。严以新委员则提出,要尽可能地走市场的城镇化道路,避免以城镇化为目的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