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2021年及“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关系到未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和资源投入,对各级地方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在整体上,这份报告给人的强烈印象是客观,客观地反映了疫情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客观地看待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可以认为,客观是今年政府报告的最大特点,这种客观代表了一种稳健的官方态度。
结合中国面临的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所处的国际地缘政治背景,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选择了政府工作报告的部分重点内容,给出相关解读。
首先,关于经济增长目标。报告提出,在“十四五”期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在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要指出的是,(1)中央政府给出了2021年的量化经济增长目标,未采纳部分经济学家不设经济增长目标的建议。安邦一向认为,以GDP为标志的经济增长目标不可或缺,这个重要的宏观指标关系重大,它与债务计算等很多具体问题紧密相连,没有量化的经济增长率,很多以此数据为基础的指标评估体系就会大乱。现在经济增长数据重归,显示了中央的思路和安排。(2)在2020年的低基数基础上,实际6%的增长并不困难,主要是为今后几年的增速放缓留出余地、保持衔接,这与安邦提出的“经济增长看三年”是一致的。
其次,关于城镇化率。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2020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6%,这意味着,(1)“十四五”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幅将在0.7-0.8个百分点左右,每年进城人数仍将达到1000万人级的规模。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城镇化率将接近中高收入经济体65.2%的城镇化率。(2)未来五年的城镇化重点与过去有所不同,将从“迁进来”转向“留得下”、“能融合”,体现在农民进城后的市民化领域,包括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共享福利等方面。城市除了满足进城人口的居住需求(房地产),更要提供多种公共服务。
第三,关于财政政策和赤字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此外,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可以看到,(1)2021年赤字率将比2020年的3.6%下降0.4个百分点,赤字规模为3.57万亿元,比2020年减少1900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分别为2.75万亿元和8200亿元,分别2020年减少300亿和1600亿。(2)2021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比2020年少1000亿元。(3)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比2020年少了1万亿元。我们要指出的是,这样的安排显示,在财政压力之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已开始调整结构,向政策的可持续性转变,这是在为今后应对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
第四,关于减税降费。2020年,国内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2021年,将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对市场主体“需要再帮一把”。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此外,对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但要注意的是,在财政压力下,2020年出台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则要适时退出,部分适当延长执行期限,部分到期后停止执行,不搞“急刹车”。
第五,关于失业率。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2020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可以看到,今后五年,每年的调查失业率都将控制在5.5%以内,这很可能成为地方发展的一个刚性约束指标。
第六,关于绿色发展和减排约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十四五”期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4.1%,单位GDP能耗和CO₂排放分别降低13.5%、18%。2021年,单位GDP能耗降低3%左右。要指出的是,(1)我国在2030和2060年分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将对国内经济发展形成硬约束,单位GDP能耗水平每年降幅应在3%左右,CO₂排放平均每年降幅在3.6%左右。(2)这一目标将会分解到每个地方的考核中,地方不仅要通过做大GDP、降低能耗提供能源产出效率,还必须减少CO₂排放的总量水平。
第七,关于物价水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物价水平保持总体平稳;202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物价涨幅直接关系到民生,还关系到通胀水平,并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作为一个大进大出的世界工厂,我国控制物价涨幅不仅取决于国内市场,还与国际市场(石油、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粮食等)的价格波动紧密相关,价格因素不仅会影响国内消费,还会广泛影响生产环节,影响制造业的利润。
第八,关于科技创新和投入。“十四五”规划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的实际强度。2021年,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中国未来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科技发展是未来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从“十四五”和2035年的规划来看,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大目标,标准是非常高的,而标准越高,目标越宏大,那么技术上的阻碍和困难也就越多。从科技发展的规律来看,科技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知识交流与国际合作,不完全是钱的问题。因此,中国的科技创新如何在地缘政治环境不利的背景下,在今后做到“国际国内双循环”,是一个关键的挑战。
整体来看,中国经济今后将遇到不少现实的发展环境问题,资本过剩和产能过剩,再加上疫情,对世界和中国经济都是一次重大危机,形成了明显的体系性的制约。今后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解决体系性的问题,还需要有体系性的对策。在我们看来,今后中国经济环境的问题,还是需要看两点:第一是看系统性布局,有没有大的突破?安邦过去在系统布局方面反复强调三点——长江经济带、城市更新、氢能社会。我们认为,这三点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布局,也是能影响全局的抓手。第二是看消费,从生产到消费是一种转型,要改变的事情非常多,消费如果上不去,那么中国经济的其他方面,意味着都可能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