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学界观点:真正对中国科技创新卡脖子的是什么?
信息来源:ANBOUND 发布日期:2020-11-09 阅读次数:551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近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就科研创新角度分析了中国怎么解决“卡脖子”问题。薛澜指出,从时间线来看,我们分别于2002、2005、2010、2016和2018年,在本科科学与工程学位授予数量、研发人员数量、专利申请量、论文发表量和研发投入上超过了美国。但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当其冲就是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尚未完成。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改革的迟缓给科创工作造成了许多掣肘,对高校、研发机构等知识密集型组织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我们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生态也仍需进一步完善。开发新产品在市场上会有许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果市场环境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创新就不会是企业理性的选择。第三个重要的但常常被忽视的因素就是时间。经济发展的跨越替代不了创新能力的积累。在今天突变的国际环境下,这些跨越发展中留下来的技术能力短板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薛澜据此认为,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讲,卡脖子的核心问题并不简单地是某个科学难题,某个技术瓶颈,某项创新产品,而是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的整体运行机制和能力中的系统性薄弱环节。所以,我们不但要解决具体卡脖子的技术瓶颈和产品,更需要深化改革,进一步开发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潜力;完善市场,在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上探索出一条新路。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的卡脖子技术瓶颈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