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2020年新年伊始,中国人民银行就向市场送出了一份礼物——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于1月1日宣布,将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预计此次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会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
实际上,央行的这一操作并不意外,此前已经有迹可循。2019年12月23日,正在成都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曾透露,中央正在研究降准和定向降准政策,以支持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8天之后,央行即兑现承诺,既显示了国务院总理的一诺千金,也显示出今年完成“稳增长”任务的迫切性。
央行有关负责人对此次全面降准政策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央行表示,此次降准是全面降准,体现了逆周期调节,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降低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此次降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认为,全面降准增加了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大银行要下沉服务重心,中小银行要更加聚焦主责主业,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此次全面降准,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获得长期资金1200多亿元。同时,此次降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可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特别是降低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如何看待央行此举的意义和影响?如何判断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向?
安邦咨询(ANBOUND)的研究人员认为,央行在元旦节释放这一重磅信息,对于2020年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对新的一年的宏观政策走向,给出了明确的基调和方向——那就是宽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立了2020年的重中之重是稳增长,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则是稳增长的重要政策,也是2020年的政治任务。
本次全面降准释放的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不过,8000亿只是商业银行在央行账户里解冻出来的资金,当8000亿进入企业或个人存款账户后,还会通过货币乘数效应,衍生出数倍的个人和企业存款。2019年2月份,中国货币乘数达到6.15倍,有市场人士计算,本次降准可创造的广义货币M2(存款+现金)近5万亿。要说明的是,这是一种理想的估算,在当前的中国市场环境中,降准政策的真实乘数效应可能不会这么强。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并不希望市场将全面降准解读为“大放水”政策的开始。央行解释,此次降准与春节前的现金投放形成对冲,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保持灵活适度,并非大水漫灌,体现了科学稳健把握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央行强调,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在我们看来,在国内复杂的环境下,市场要理解央行不愿意承认“大放水”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政策的难处。在政府债务与企业债务高企、中央反复强调防范金融风险的背景下,再加上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推出“四万亿”政策的前车之鉴,无论是“大放水”还是“大水漫灌”政策,都体现出不谨慎、不节制、不均衡的政策思路,都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而且中央担心,一旦在调控政策的尺度上失去节制,将会上行下效,在地方上层层加码,引发跟风式的政策放大效应。 然而,我们始终认为,鉴于中国当前和未来所面临艰难形势,系统性的政策放松几乎是唯一出路。因此,未来国内的货币政策最终将以渐进的方式走向宽松。作为独立智库,安邦咨询还强烈建议,政策层不要在每一次实际放松政策之后都高度强调这不是“大水漫灌”,这种政治上的“免责声明”虽然可为决策层免责,但也会显著“对冲”宽松政策的效果。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