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日前,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召开发布会,发布了一系列有关中国能源、电力发展的预测。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预测认为,我国能源行业的碳排放有望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达峰速度快于整个经济体,实现了中国政府在《巴黎协定》承诺的2030年之前达标的目标。
对于能源行业发展远景,该预测认为,到2050年,我国能源生产环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能源清洁化率)将超过50%;在能源消费环节,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终端电气化率)超过50%;2050年将有75%以上的发电用能来自清洁能源,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将成为第一大电源。
国网研究院董事长张运洲表示,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都将逐年提高,预计两者在未来将提升到:2020年为15.8%和26.5%、2025年为25.3%和31.4%、2035年为31.8%和46.6%、2050年则提升至57.3%和51.7%。
他进一步表示,考虑到能源效率提升和能源强度下降,预计终端能源消费将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在2035年达到峰值。
长期来看,清洁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是大势所趋。该预测认为,到2050年新能源发电将成为第一大电源,将有75%以上的发电用能来自清洁能源,其中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将达到40%左右。
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比重不断提高是另一大趋势。
对于电力需求,该预测认为,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9.4万亿-9.8万亿度,2035年为11.5万亿-12.5万亿度,2050年为12.4万亿-13.9万亿度。
而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为6.9万亿,未来缺口不小。由于能源电力项目建设往往历时数年,因此多位专家建议“十四五”规划需要超前布局。
中电联副理事长王志轩就表示,“十四五”面临的电力转型和相关规划最有挑战,以前的规划主要解决短缺问题,现在长期短缺问题已得到解决,但面临的问题比过去更复杂。
其中,电力平衡问题正在引起重视。
张运洲认为,由于我国电源结构中灵活性调节电源比重低,不足6%,远低于欧美等新能源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因此在未来电力平衡的问题要大于电量平衡的问题。
据国家电网总经理助理赵庆波介绍,由于东中部复合增长快,本地煤电建设受到严控,跨区特高压通道送端配套电源建设滞后,导致2017年、2018年在华北、华东、华中都出现供电紧张局面,今年夏天未出现高温情况有所缓解。
他认为,在2020年高峰负荷期间,若不采取措施,上述地区的电力缺口可能分别将达到1000万、800万和1500万千瓦。
在赵庆波看来,随着负荷特性发生变化,电力规划思路也要进行针对性调整,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用电量比重上升和温控负荷占比不断提高等影响,导致负荷曲线尖峰化趋势明显,对于传统的按最大负荷平衡的规划思路需要重新审视。
张运洲建议将需求侧资源纳入电力平衡。据他测算,十四五期间,需求侧响应潜力可达最高用电负荷的5%;工业和空调侧在2025和2035年的削峰潜力约达6000万和1.5亿千瓦左右。这将给中东部地区电力平衡带来更大压力,需要充分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
对于新能源的消纳,张运洲建议要统筹考虑供应总成本和新能源利用率的平衡点。他表示,新能源平价上网不等于平价利用,如果单纯追求低弃能率,反而会导致系统平衡成本和容量成本大幅增加。
对于煤电在“十四五”的定位,电网公司和发电公司达成两点共识,一是要加强其调节性电源的功能,二是应该安排合适的煤电机组延寿,避免新建。
煤电利用小时数正在逐年下降,经营情况恶化,而调节性电源的市场机制仍然不成熟。因此张运洲指出,当前的市场机制对调节性电源的刺激力度和补偿成本力度不够,当前的电力市场主要是电量市场,未来需要引入容量市场。
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副院长刘志坦则表示,“十四五”煤电还是要谨慎发展增量,不是不能发展,而是不能盲目大干快上,优化存量煤电更为重要。他认为,在2030年前,煤电仍是能源主体,未来发展煤电由电量型电源向电力型电源转化。
此外,对现有高效率煤电机组延寿也成为电网和发电集团的共同愿望。张运洲表示,目前我国许多煤电机组超低排放、大容量、高参数、煤耗等指标都很高,但这些机组按照日本、美国经验都可以延寿40年甚至50年,因此推迟煤电退役对降低电力供应成本是最佳选择。
刘志坦也表示,虽然当前我国煤电造价下降很快,但新建机组的成本仍然要比老机组延寿高不少,因此对能效指标达标且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的到期机组,建议在保证设备安全的情况下实行延寿运行。
关于煤电未来的规模,张运洲表示,电力平衡和对其他电源的调节补偿需求决定了煤电仍将发挥重要作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需在系统中维持12.5亿-14亿千瓦煤电装机。
而据国网能研院的预测,煤电装机将在2030年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