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正不断加大。9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经济数据加剧了人们的担心。其中,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5.5%,增速较1-7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低于预期的5.6%;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7.5%,较7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预期0.4个百分点;而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4.4%,较7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
全面下滑与不及预期的经济数据给资本市场施加了压力。9月17日,中国股市出现大幅下跌。截至收盘,沪指收盘下跌1.74%,收报2978.12点;深成指下跌1.97%,收报9722.80点;创业板指下跌2.12%,收报1677.99点。两市合计成交5860亿元,行业板块几乎全线下跌。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可能是人们对中国能否保持6%经济增速的一种忧虑。
安邦咨询(ANBOUND)的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可能更差一些,以工业增加值为例,在中国经济结构没有重大改变的情况下,如果工业增加值增速跌到了4%,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低于6%。要想达到6%的经济增速,中国经济结构需要在几个月里面发生重大改变,消费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还要超过以往房地产高峰时期买车、买电器的情况。
梳理历史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与GDP增速呈现某种相关性。数据显示,自1991年至201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高于GDP增速,但差距在不断缩小。从2007年至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5.05%、9.84%、10.29%、12.68%、10.69%、8.36%、7.99%、7.39%。同期GDP增速分别为:14.23%、9.65%、9.4%、10.64%、9.55%、7.86%、7.77%、7.3%。在2015年中国GDP增速跌破7%之后,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开始慢于GDP增速。具体来看,2015年至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6.2%、6.26%、5.89%、5.8%。而同期GDP增速分别为:6.91%、6.74%、6.76%、6.6%。
对两个数据序列相关性的简单分析显示,要么是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要么就是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速比现在更低。我们跟踪的数据显示,从产业结构变化看,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比在不断提升。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自2004年以来不断上升,并于2015年突破50%,达到50.46%,随后逐年上升到2018年的52.16%。这也说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速的拉动作用正变得明显。
另外,近年我国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过渡,消费支出对经济的贡献率也在提升。2001-2010年间,消费支出对经济贡献率下降,从2001
年的50.2%下降到2010年的36.8%,虽然期间也有波动,但都处于50%以下。自2011年开始,消费对经济贡献率显著提升,从2011年的51.6%逐步上升到2018年的76.2%。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1%,较2018年全年出现明显下降。这说明对经济贡献率最大的消费也在降速。
面对这种形势,中国应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呢?我们认为可能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中国会继续放松宏观政策,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更加宽松,全面降准可能继续推进,降息工具也可能采用。近期召开的国常会也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还确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措施,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
其次,中国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需要增强。以现在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可能无法承受与美国全面开打贸易战、科技战与金融战。理性来看,在合理的承受范围内,中国可能不会选择最坏结局,相信中央会理性决策。最近的信息也表明中美贸易谈判正在向达成协议的方向迈进,美国和中国的副部级官员的贸易谈判计划于9月19日在华盛顿开始。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说这次谈判对中美能否达成协议至关重要。
最后,中国需要长短期政策相互配合,同时发力。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但在全球经济下行之时,改革开放只会在中长期见到效果。短期政策必须搭配,最有效果的政策还是加大宽松(即“大放水”)。此前,安邦咨询多次建议国家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而此时似乎已经过了最佳窗口期,不过,别无他法之下,大规模刺激政策仍会起到一定效果。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面临的下行压力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有关,但目前作为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消费支出也在降速,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一方面需要加大宽松政策,刺激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应该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稳定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