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中心
  • 学术研讨
高校IC人才培养如何破局?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1-02 阅读次数:705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高校IC人才是IC人才的基石,也是决定我国IC产业未来的发展的保证。目前,包括国家层面也在积极推动高校IC人才培养的工作,相关高校正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共同探索高校IC人才培养的破局之道。
      
      高校IC人才培养的两个不足
      
      图为ICPARK开园仪式现场
      
      今年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显示,到2020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规模约为72万人左右,截止到2017年年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现有人才存量4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为32万人,年均人才需求数为10万人左右。
      
      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95万人,集成电路专业领域高校毕业生人数在20万人左右,约占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2.6%。而在所有毕业生中,最终仅有12%左右的毕业生进入行业就业。
      
      因此,我国IC人才的缺口巨大,而在高校IC人才的培养输送上,存在明显供给不足的情况。
      
      实际上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多项文件,通过设立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加强学科建设等措施,一直在推进高校IC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的工作,希望推进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加大培养力度。去年开始,还逐步增加了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研究生的招生指标,包括在9所微电子学院里增加了40%的研究生招标指标,在17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筹建单位定向增加了30%的研究生招生指标等。
      
      另据集微网了解,教育部已经组织开展对于我国IC企业人才培养问题的调研工作。
      
      部分业内人士指出,从供给侧看,高校IC人才培养量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关键是质的问题,即我国高校IC人才培养主要是面临理论与实践结合带来的挑战。
      
      特别是毕业生工程实践的问题,即学校教育培训出来的人才与产业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如果所受的教育训练和生产实践脱节,企业则会负担很大的时间成本和教育成本。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跟企业需要存在一定差距,通常需要再培训两到三年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而企业希望能够通过学校的培养将这一过程缩短。
      
      中科院微电子所副所长周玉梅
      
      “集成电路产业需要产品化和工程实践能力,需要能够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人才,而学校提供的工程实践条件有限,普遍要求高校添置大型机械设备并不现实。”在日前举行的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ICPARK)开园暨第二届“芯动北京”中关村IC产业论坛上,中科院微电子所副所长周玉梅表示。
      
      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公司董事长苗军
      
      事实上,目前国内各IC产业园对吸引人才、在职培训、在校生实训及校企对接起到了很大作用。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公司董事长苗军告诉记者,ICPARK紧邻国内微电子领域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并已于与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微电子学院建立战略联盟,一方面,可为入园企业招揽人才提供无障碍通道;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第一批入驻该园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非常满意ICPARK在推动企业与学校人才对接所起的良好作用。
      
      如何破局?产教融合的探索
      
      高校IC人才培养如何从质上满足产业需求?产教融合成为破解我国IC人才培养的关键。
      
      早在2011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便提出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采取与集成电路企业联合办学等方式建立微电子学院,经批准设立的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可以享受示范性软件学院相关政策。
      
      在校企联合办学培养方面,不同高校有着不同的探索路径。
      
      据周玉梅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国科大微电子学院进行的尝试是,通过和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合作设立企业定制班,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企业,一是因为这两个企业是中国该领域的龙头,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相对较难,学生愿意选择制造业的较少。”周玉梅说。
      
      据周玉梅介绍,这种“定制化”人才有两方面好处:一是这些企业都是该领域最优秀的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二是学生如果选择毕业后留在企业,对企业也比较了解,缩短了企业的培养过程。
      
      据周玉梅介绍,明年首批研究生就可顺利毕业,从目前学生签约的情况看,很多学生选择留在企业。目前国科大微电子许愿通过和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已超过175名。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兴
      
      但这样的定制做法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兴看来,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走的路。
      
      “如果我们在招生的时候,就给学生定性,这可能是学生很难接受的一种模式。”张兴说。
      
      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校企联合培养的思路是,一方面,聘请企业的专家导师到学校进行授课,另一方面,根据学生自己的意向,安排6-8个月的实习期给予实践机会。
      
      但这带来的另一方面问题是,这可能导致学生跟导师做科研的时间减少,从导师的角度而言并不愿意将学生放出去。
      
      因此北大采取了一些强制性措施,比如在考核老师时,不以科研、论文为主进行考核,而是以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科研成果也会看,但不是最重要的。”张兴强调。
      
      一级学科建设的新思路
      
      相较于高校的产教结合,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现在聚焦更多的是在于一级学科的设置,并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关键原因。
      
      “如果没有一级学科的成立,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要办成比较难。”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由于微电子专业在二级学院分布上副教授评审属于大学科评审,在这个学科范围内,即使产教融合做得再好,也会因为论文少一篇影响正教授的评选,这样的导向并不利于教师队伍。
      
      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教授严晓浪表示,一定要让那些做好产教融合的教师们,一定要让那些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人,一定要让生在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人,使他们的工作得到尊重和肯定,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集成电路产业上面来。
      
      在张兴看来,尽管业内一直在呼吁争取微电子一级学科的设立,但目前仍未实现的原因可能在于按照以往升级的思路存在问题。
      
      张兴表示,如果按照以往的升级思路,需要解释说明微电子和电子的区别,而不见得要把它升级为一级学科,而是可以做一个全新的一级学科。这类似以前软件工程专业的设立,是从原来计算机底下的计算机理论与软件这个二级学科上升级上来。
      
      一级学科的设立,有助于生源的招募。但与此同时,多位业内专家也表示,IC产业不仅需要微电子专业的人才,也需要与微电子相融合的交*复合型人才。
      
      “现有的微电子专业的学校,应该鼓励更多没有微电子的学校招聘相关人才,其实像计算机类的学校,如果不把这个规模扩大的话,要想靠现有的学校解决现在巨大的缺口的问题,仅靠扩大招生是做不到的。现有的这些微电子专业的这些学校,应该去帮助还没有微电子专业的这些学校建立微电子学科,把这个蛋糕做大了,整个人才培养的基础才会变得更强。”张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