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中心
  • 学术研讨
Nature/Science盘点:三月材料领域重大进展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04-11 阅读次数:1408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1、Nature:单层原子晶体分子超晶格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教授、Yu Huang、湖南大学Lei Liao(共同通讯)等人道了一种电化学分子嵌入方法,用于一类新的稳定超晶格,其中单分子原子晶体与分子层交替。使用黑磷作为模型系统,插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产生单分子磷分子超晶格,其中层间距离是黑磷中的两倍以上,有效地分离了磷杂环单分子层。

    2、Nature:半导体/超导体异质结构

    康奈尔大学Debdeep Jena、Rusen Yan和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David J. Meyer(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生长氮化铌基超导体并成功将该超导体材料与具有宽带隙的半导体材料相整合。这一研究阐释了在氮化物超导体上直接生长高质量半导体异质结的可能性,为整合具有宏观量子效应的超导体和光电性能的半导体材料奠定了基础。

    3、Nature:石墨烯中的新电子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P. Jarillo-Herrero教授(通讯作者)和曹原(第一作者)等人报道了当两个石墨烯片材扭曲接近理论预测的“魔角”时,由于强的层间耦合,产生的电荷中性附近的能带结构变得平坦。这些扁平带在半填充时表现出绝缘状态,产生的新电子态是Mott绝缘体态,来源于电子之间的强排斥作用。魔角扭曲双层石墨烯的独特性质可能为无磁场的二维平台上的多体量子相位开启新的运动场。

    4、Nature:魔角石墨烯超晶格中的非常规超导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P. Jarillo-Herrero教授(通讯作者)和曹原(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堆叠具有小扭曲角的两个石墨烯片中二维超晶格,产生一种全新的电子态——超导态。当旋转角度小到魔角时(<1.05°),扭曲的双层石墨烯中垂直堆叠的原子区域会形成窄电子能带,电子相互作用效应增项,从而产生非导电的Mott绝缘态。在Mott绝缘态情况下加入少量电荷载流子,就可以成功转变为超导态。

    5、Nature:在类似于空气的环境中具有较长循环寿命的锂-氧电池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Amin Salehi-Khojin教授和阿贡国家实验室Larry A. Curtiss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采用了两种策略来限制在含有代表性量的O2,N2,CO2和H2O的模拟空气氛围中的锂-氧电池中的副反应。首先,团队开发了Li2CO3/C涂层锂阳极仅允许锂阳离子通过,从而保护阳极免受模拟空气的成分影响。其次,基于先前报道的二硫化钼纳米薄片构建阴极。该系统的组件一起运行,在模拟空气环境中作为锂空气电池工作,循环寿命长达700次。

    6、Nature:钾钝化对卤化物钙钛矿发光的最大化和稳定化

    英国剑桥大学Samuel D. Stranks教授(通讯作者)等人制造了一系列玻璃钝化三重阳离子钙钛矿薄膜((Cs0.06FA0.79MA0.15)Pb(I0.85Br0.15)3,该团队注意到标准三重阳离子前体溶液配方(x?= 0)具有轻微的卤化物缺陷;然而,碘化钾的引入导致样品中卤化物稍微过量,同时I/Br比例发生非常小的变化。这些薄膜具有均匀填充的晶粒,每个晶粒尺寸大约为200-400nm。吸收和光致发光测量表明,随着添加碘化钾的增加,钙钛矿膜的光学带隙减小,这与添加剂与溴化物的选择性相互作用一致。

    7、Science:具有超高电导率的非共轭基导电聚合物

    美国普渡大学的Brett M. Savole和Bryan W. Oundouris(共同通讯作者)等人展示了一种非共轭基导电聚合物,具有亚环境玻璃转变温度,经历了快速固态电荷传至反应以及具有高达28西门子的电导率,通道长度达到0.6微米。80℃的退火温度能够在电子通信中形成一个开放的核壳。

    8、Science:实现镍上石墨烯原子吸附的实时成像

    的里雅斯特大学Maria Peressi、国家研究委员会(CNR)TASC的Cristina Africh(共同通讯)等人从实验和理论上证明了在镍(Ni)上石墨烯生长的技术相关过程中单金属吸附原子所起的催化作用。通过在毫秒时间尺度扫描隧道显微镜成像直接捕获单个Ni原子在生长的石墨烯薄片边缘处的催化作用,而力场分子动力学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使实验观察合理化。研究结果揭示了控制单原子催化剂活性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