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中心
  • 学术研讨
形势要点:与珠三角相比,长三角一体化的速度偏慢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3-20 阅读次数:779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抓住城市群,就抓住了中国经济的重心。318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北京发布《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报告发现,所有城市群占全国经济份额的比重都得到提升,反映出经济活动向城市群集中的趋势。报告对我国12个大型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进行了评估,涵盖了157个地级以上城市,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9.57%。分析表明,2006年至2015年,12个城市群占全国GDP的比重从70.56%上升至82.03%,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经济份额超过40%。在上述时间段,人口向城市群地区的集中过程仍然缓慢,城市群占总人口的比重从61.12%上升到63.07%,仅增加1.95个百分点。人口聚集主要发生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这三个城市群的人口占比同期增加了2.54个百分点,高出12个城市群总体的人口份额增长。对各年份一体化指数的变化进行分解分析后发现,从总体看,经济集聚的贡献占55.75%,区域连接性的贡献占41.29%,经济均等化1.50%,政策协同1.46%。不同地区一体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也存在差别。在辽中南、珠三角和中原和城市群,连接性贡献超过50%,是最重要的一体化推动因素,其中辽中南该因素的贡献率超过了65%。在山东半岛、长株潭、成渝、关中、哈长、武汉城市群,经济集聚的贡献超过60%,其中山东半岛该因素的贡献更是超过了70%。在长三角和京津冀,政策协同对一体化的贡献比其他地区更突出,分别达9.8%5.9%。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辽中南、珠三角政策协同的贡献为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去年被上升为国家战略。报告分析认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基础好,经济总规模大,人口众多,国土空间充裕,区域均衡发展较好。但与珠三角相比一体化速度还是偏慢,区域连接性相对不足,区域间制度协同难度较大。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区域连结性,提升经济集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