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中心
  • 学术研讨
陈功对未来全球贸易趋势的预判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2-01 阅读次数:755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中美贸易谈判在130-31日在华盛顿举行。这是一次对中美两国都极为关键的谈判,其结果对动荡不已的全球经济有重大影响,因此也得到了世界性的高度关注。目前(北京时间31日)仍处在谈判进程中,无从得知谈判结果。但从谈判之前的一些迹象,尤其是美方表现出的信号来看,双方正在努力推动贸易谈判向成功的方向发展。

    美国财政部长史蒂文·姆努钦129日表示,美国预计对中国的贸易谈判本周将取得“重大进展”。白宫经济顾问拉里·库德洛也在129日表示,30日和31日取得进展“非常重要”,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将在这两天率团与中国代表进行贸易讨论。除库德洛之外,美国代表团成员还包括财政部长史蒂文·姆努钦、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和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库德洛称:“我认为所有人,包括总统在内,对解决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争端基本上都适度乐观”,“30日和31日的工作对于提出选择方案至关重要”。库德洛还透露,特朗普表示他希望参与最新的会谈。

    截至目前,虽然各界使出浑身解数来打探消息,但这次中美贸易会谈透露出来的信息并不多。安邦咨询(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表示,根据经验来看,这往往意味着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对于美中商会主席此前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悲观看法,陈功并不是十分同意,认为相关看法过于悲观了。从特朗普总统的角度看,他现在也极度希望获得一次巨大的成功,来转移美国社会对通俄门调查的压力。陈功相信,一旦中美贸易进展顺利,特朗普可能会赢得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

    预测到未来就能减少不确定性,但这从来都不容易。作为中国的独立智库,安邦咨询深有体会的是,从公共政策研究的角度来看,预测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走向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公共政策研究是一种大综合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大多数时候,能够看到观点都是评论。作为资深的公共政策研究者,陈功的看法是,尽管精彩的评论也很重要,但终究不能代替预测和推断,因为只有预测和推断才能提供“事前预知”的低成本的公共政策。如果一旦事情爆发,即便能够得到适当的处理,其带来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也会非常高昂。陈功指出,通常只有那种没有预测和推断能力的国家和社会,才会被迫使用高成本或是超高成本的事后处理方式。

    现在中美贸易谈判正在进行中,陈功预计,这次谈判可以得到若干双方可接受的成果,不会“一拍两瞪眼”,进入更为激烈的全面对抗。彭博118日曾报道,有消息人士透露,中方将在未来6年内增加进口1万亿美元的美国商品,直至2024年美中贸易逆差降到零,改变美中的贸易结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国共和党已经达成一致,支持特朗普连任。如果特朗普连任成功,那么2024年刚好是其总统第二任期的最后1年。如能在任期内完成美中贸易结构平衡,这将为特朗普留下不可磨灭的“伟大政绩”。

    完成上述扩大从美国进口,这对中国并不是不能完成的挑战。6年增加进口1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年增加进口1600亿美元美国商品,这只是美方统计的2018年美中贸易逆差3230亿美元的一半。而且这只是购买商品,对中国来说,如果买谁的商品也是买,那么购买美国商品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对特朗普总统而言的这一“伟大的数字”,对于中国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问题在于,美国在中国贸易问题上的谈判成功,对于世界今后的趋势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陈功的看法是,应该说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从经济常识角度来看,中国大幅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效果上相当于美国减息,意味着美国市场空间的扩大。美国实际上是在没有减息,没有产生金融动荡和冲击的条件下,赢得了减息刺激经济增长的同等效果。那么,为什么不用同样的办法来刺激美国的经济增长呢?显然对于美国的公共政策制订者而言,这是一个极容易想到的问题。所以,陈功推断,未来美国的公共政策,其中一个着眼点就是要扩大中美贸易谈判模式,为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而谈法和做法将会与中美谈判一样。试想,如果欧洲同样增加1万亿美元的美国商品进口,日本也增加1万亿美元进口,简单相加,就相当于为美国制造业提供了3万亿美元的购买订单。这一购买增量对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估计每年会产生13个百分点的积极影响。

    如果这些看法不出所料,陈功判断,美国下一步的公共政策趋向就是,复制与中国贸易谈判的成功,向欧洲、日本、韩国以及加拿大索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欧洲人和日本人将因为他们对世界多边贸易上的暧昧态度而付出代价,只是时间上稍微往后延迟一点。根据历史以及产业的基本逻辑,很可能的一种后果是:欧洲和日本付出的代价可能比中国还要更大。因为与中国相比,这些国家的产品远比中国产品对美国的竞争性更强。陈功此前坚持认为,贸易战时代的美欧竞争是主轴,原因就在于此。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美贸易谈判趋向取得明显成果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中美谈判达成,这种模式可能会对美国下一步的公共政策起到指导作用,未来美国将可能把这种模式复制到欧洲和日本。